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特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师者如炬,全面展示我校一线教职员工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采,感召广大教师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和躬耕教坛实践,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与新时代“大先生”,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碳中和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宁波市A类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滑铁卢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方向。
丰硕卓越的科研成果
王新主要从事电化学能源领域的研究,面向国内能源和环境方面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于储能、催化以及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的研发,并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储能应用的基础研究,加快电化学储能、CO₂电化学转化、高性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他在锂硫电池、电催化领域进行了许多原创性的工作,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大规模储能、低温应用等多个场景。
2015年,王新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95篇,文章总被引12300余次,2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ndex60。同时,拥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7件,主持国家、省市级项目14项。
王新带领的碳中和研究院先后获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等。同时,研究院与机电集团、方太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中鼎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硅碳负极产业化开发工作。
截至目前,王新带领的科研团队以浙江万里学院为第一单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7件。团队目前已在储能及氢能领域实现部分成果产业化。
同学们心中的良师益友
王新是同学们心中的良师益友。“王老师总是能够发现我们的优点和潜力,并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无论问题多么复杂,老师总能耐心解答,直到我们理解为止。”“王老师总是能够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让我们轻松掌握。”“王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更关心我们的感受和生活,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全。”“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他的言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学生们如是说。
课堂上,王新勤于耕耘,对学生们倾囊相授。他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因此,在培养学生方面,他始终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从事学校研究生工作期间,王新带领团队同华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40人,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0人次,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竞赛。十余名学生毕业后前往美国休斯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教育是知识海洋中的马拉松”
王新认为,教育是一场知识海洋中的马拉松。“在知识这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艘小船,而教师则是他们的领航者。教育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马拉松的魅力在于它的持久性和挑战性,这恰恰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
近年来,他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立专业网络,与同行交流经验,寻求校内外的支持和资源。同时,从学科建设、团队建设、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国际交流各方面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严谨而踏实的规划。
他表示,到2027年,研究院将力争完成硕士学位点以及本科学位点建设,按照本科生学院建制,计划建设一个系,包含两个本科专业。除此之外,他还计划牵头组建科研研发与应用团队,指导团队成员获批更多的省市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更多影响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并通过与国际知名科研院所、著名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学校国际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王新深知,前路将面临许多未知与挑战,但他依旧会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